forsomereason |||

电影|《四个春天》

起因是今天看了人物发的两篇文章,分别是《余生》《陆庆松:螺丝不肯拧紧》。才知道很喜欢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中的陆家父母都已经去世,独山的老房子也已经很久无人居住了。几乎没怎么感受到哀伤,哀伤好像天然就和二位老人给人的感觉冲突。在我心中,陆家父母已经度过很好的一生啦,他们以及他们家庭的故事,将一直一直通过电影、书籍、文章,感染了解到他们的人。

文章的作者李斐然写得很好,是我近年读过少有的在写下的文字之外仍有悠远况味的纪实专栏。关于“况味”,昨天还趁着上班闲暇时整理了思绪,写下了一小段文字:

我昨晚玩了有游戏界《百年孤独》之称的《艾迪芬奇的记忆》,也就玩了一个半小时,所以对这个游戏还没有太多想说的,但是!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领悟了我玩游戏想玩到的是什么。大概场景就是我站在门前,突然一阵风吹过能听到叮铃叮铃的声音,我抬头看有个风铃。风铃的声音会随着我的靠近/视角聚焦变大,又随着风的消逝减轻。

我一直觉得纯纯的解谜游戏很难打动我,朋友也说认为我还是需要游戏提供一个好的故事,但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希望游戏给我提供的不是“故事”,或者至少说不能只有故事。我希望游戏给我提供的是故事之外的、角色之外的feeling。这种feeling因游戏而生(场景、音乐、动画、故事和人物的结合),也能够链接到玩家自己(像是我站在那里,我会看到什么,我会想到什么,我有什么样的经历)。如果借用“打破第四面墙“这个概念,那这种感觉类似于墙体由QQ糖制成,我对它施加压力不会让这面墙受损,但可以看到我用力的后果、我对这块墙面施加的影响。这方面影视作品是不行的,因为你看到的是导演让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自己发现的,书籍也很难,毕竟你得想象那种场景,戏剧的话观众离场景又太近了,少了一点个人空间和余韵。只有游戏可以让你在一个安静的、只有你一个人的环境中,自己发现想看到的东西。

所以也大概能总结一些我喜欢的游戏的特质,比如废话要少、引导要少,因为这种东西会很影响沉浸感;音乐不要太满,平常可以没有bgm或者只有自然声,这样当bgm出现的时候就能更好地渲染感情;以及故事的张力,即除了字面上的那些,你能营造多大的能够产生共鸣的空间。

没想到今天就读到了动人的东西,是不是上天对努力用笨拙的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我的奖赏呢。

看纪录片的时候对一家人之间轻松、欢快的氛围印象深刻,看文字了解了更多片子背后的故事后,才知道这家人生活中的诸多苦涩。文章表达得很完美了,无需更多赘述,只想要摘录两句话:

松弛就这样住在这个院子里,在这里,大事和小事平起平坐,没有谁不可或缺,没有什么至关重要,也不是只有胜者才能存活。枯萎的花,碎掉的瓷盘,只剩下香味的佛手柑,谁都可以留下来。

我房间里一直插着一瓶枯萎的雏菊,室友也经常会在床头放一个佛手柑,很难判断这一行为背后“懒惰”的成分究竟有多少,但没错,“谁都可以留下来”。

他应该专心练琴、作曲,挣更多的钱,弹更好的琴,但他没有选这条路,这未必正确,但没问题,毕竟,活着是每个人的个人问题。


看完《余生》,刚看《陆庆松:螺丝不肯拧紧》的开头,就觉得我必须要说点什么:

看《人物》写《四个春天》后续的那篇,以及写陆庆松自由职业30年的那篇,真感动哇!只有这样的父母才会有这样的孩子,也只有这样家庭的家庭纪实才能成为这样的纪录片。

《四个春天》是我去资料馆看的第一波片子,那时候我脑子还没完全长好,但比我之前提过的没脑子阶段还是稍微好一点。即使只是当时的我,看完《四个春天》也觉得非常喜欢,还买了同名的书来看。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很多东西都是有深层联系的,这部片子的生长是有其规律和因果的。从表面上来看,父母都是老师,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姐弟三人有经商的、有音乐家,还有导演,好像家庭关系融洽、大家也都很有出息,呈现了一派趣味盎然又和和美美的家庭景象。但我今天回想起来,觉得真正重要的不是他们会多少乐器、手艺,做过多少种工作,做出过什么样的成绩,而是他们拥有美好的心灵,拥有自己并且能够关爱他人。

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这个家庭的三个孩子全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大女儿念完大学后被分配了工作,成家立业,后来辞职、离婚,自己经商,风风火火过完了一生。二儿子小时候就被国家选中当作音乐人才培养,二十岁就念完大学在清华任教,二十五岁辞职,当北漂,租房、每周花一天教小朋友弹琴,再没有上过班。小儿子辍学流浪,当过矿工、当过广告推销员,还当过什么记不得了,后来做了独立纪录片导演。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村庄,这样的经历都太”离经叛道“了,而且还是”离经叛道“的次方。这样一对不干涉小孩的选择的家庭孕育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孩子,拍摄的关于这个家庭的纪录片,才会让观众产生记录自己家庭的冲动,并发自内心地觉得不管什么样的镜头都是值得被记下的吧。我们被这样的片子吸引,归根到底是被这种人生哲学、这样的态度吸引吧。

就像我想看新活水《捡垃圾的人》、想看《二手芬兰》,看《拾穗者》看得泪流满面,也不是要看别人怎么捡垃圾、捡什么垃圾(当然这是很好看的),而是这背后蕴含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的价值观。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垃圾“可能只是放错了地方,”垃圾“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给一些人提供帮助,捡”垃圾“的人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努力生活的人……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无用之人,在某些评价体系之下被认定为”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再换句话说,一个人性格中一些不容易被自己和外界接受的特点也并不是”错处“。任何事物、任何人、任何特点被孕育出来(在不侵害他人的前提下)都不是无价值的,这对我来说是捡垃圾作品最感人的地方。

之前不是说过好作品的前提是创作者是个好人,就像毒树会结出恶果一样,一个人对他人的不尊重是无法不渗透出来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真善美是永远都值得歌颂,并且永远都能打动人的。

等看完《陆庆松:螺丝不肯拧紧》,发觉李斐然已经简洁有力地把我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了。就是上面提到的:”活着是每个人的个人问题”、“谁都可以留下来”。

Up next 随笔|两个人的生活和一个人的到底有什么区别 虽然标题写着“两个人的生活”,但其实我这几个月的社交关系和生活方式都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没有新朋友、新室友,没搬到新地方。最大的不同是小T来上海找工作了,我终于不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赶场了(当然这没啥不好的,但毕竟和我熟悉的状态有所不同)。我姑且将之称为“两个人的生活”。
Latest posts 电影|《四个春天》 随笔|两个人的生活和一个人的到底有什么区别 周记|去桌游展的周末 我的上影节十日谈 周记|关于生日周的一切 “从空中降落在地的多角星” 电影|《攻壳机动队》 巴厘岛|与许多美好的灵魂相遇 我终于用上棉条啦 日记|《混沌武士》之夜 道格玛95和我剪的头发,旅行小贴士和《极乐迪斯科》里我难以理解的东西 关于别人不喜欢我喜欢的作品或者别人喜欢的作品我不喜欢这件事 书籍|《家的扫除》 厦门|春节出行 2024年度总结 【特约来宾】小桃的2024年度总结 不锈钢汤锅介绍及使用指南 北京|2024费那奇动画周(下) 北京|2024费那奇动画周(上) 日本|流水账版本濑户内海五日游记 博客九问 游戏|花与太阳与雨 游戏|In Stars and Time 周记|Cicada15周年巡演&费那奇动画之夏 “国游之光”背后的悲惨光景 周记|新家的第一个周末 合租生活启动! 看房注意事项 上海|我和电影 书籍|《控糖革命》 日记|下班后直奔酸汤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