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95版《攻壳机动队》在内地上映。趁此机会写写我最喜欢的日本动漫电影。
本文提及的《攻壳机动队》/《攻壳》指的是押井守导演的于1995年上映的《攻壳机动队》。在基于士郎正宗漫画原作衍生出的众多影视作品中,对我来说只有95版《攻壳机动队》和04版《攻壳机动队2:无罪》(即只有押井守执导的《攻壳机动队》)能够代表“攻壳机动队”。别的攻壳机动队和押井守攻壳机动队之间的差距比原作和同人作品之间的差距都大。
虽然久闻“攻壳机动队”之名,但直到去年夏天才看上第一部攻壳,是朋友在上影节抢到的《攻壳机动队2:无罪》。很幸运,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攻壳2》,并且第一部看的就是押井守的攻壳(虽然押井守的攻壳本来就是知名度最高的、最先会被推荐观看的)。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抢到第一部的票,我也懒得提前补,于是就在“少佐”的名字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看《攻壳2》了。
即使并不清楚《攻壳》的剧情,即使大多数人对《攻壳2》的评价低于《攻壳》,我看完仍然觉得十分震撼。我清楚记得那时候我坐在大光明前排侧面的位置,视角不是很好,但片中一长段景物描写的空镜配上《傀儡谣》的旋律,看得我眼泪直接飙了出来。我很惊讶动画片竟然可以纯粹靠音画让我觉得仿佛被大荧幕吸进了片中那个科技发达但仍然看起来十分破败的世界(感觉这个世界的精髓就是,科技的发展并不造福人类,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和当今世界呼应了)。
于是立马补了《攻壳》和《攻壳机动队:SAC》。SAC没什么好说的,剧情、人物设定、音乐等都跟押井守的攻壳差很远。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攻壳》是在iPad上看的,总觉得片子给我带来的震撼程度没有《攻壳2》那么强,所以从去年传出《攻壳》确定引进的消息时就开始期待上映。
永远的经典。很清楚一定会删减、乳头一定会被处理,所以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大荧幕上看。但真正到了5月10日那天,还是觉得如果不去看的话一定会遗憾,并且也不确定以后的日子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有时间、精力再去影院看一部已经看过的作品,于是找了一场上座率很高、有很多观影团参与的场次,想着可以跟喜欢这部电影或这个系列的人一起享受荧幕上的呈现。
踏进影院大门、看到巨大《攻壳》海报的那一刻,脸上就绽放了幸福的笑容,可能因为嘴巴咧得太大,附近一个男的还盯着我看了很久。确实是第一次在SHO见到那么多男的,虽然我对男的的刻板印象是他们根本欣赏不来《攻壳》的精髓。写这篇博文之前还看到一名哲学硕士男在强调了自己的学历和专业之后,吐槽攻壳音乐和画面做得不好,人物只是在念台词……
一般电影的海报我不会拿,占地方,更不可能贴。但因为是攻壳,即便也不会贴(内地海报不够好看;本博忠实读者应该知道我房间墙上本来就贴了《攻壳》经典海报了),背了小包的我还是把海报捏在手里带回了家,也拿到了超想要的素子透卡。
素子透卡
走进影城、领取物料、等待影片放映的每一刻,心中都充满期待。在看电影前拥有这样的期待是很少见的,上次应该还是去年六一看《潘神的迷宫》的时候。我很少二刷电影,因此在影片放完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也就不可能有走向明确的期待和有很好的体验在等待着自己的确信。
放映开始不久,我旁边的男观众大声给女朋友解释人物关系,被我严厉呵斥,谁都别想影响到我看《攻壳》的体验(看别的电影我也经常出警就是了)。搞笑的是没想到这位男观众后来还睡着了……走出影厅时听到好多观众谈及困/要睡着了/真的睡着了,还挺让我惊讶的。同样出乎意料的还有四十秒的删减竟然能够对观感造成那么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把乳头全部抹掉这点,非常奇怪,因为素子穿很薄很贴身的衣服时都能看到乳头形状,但裸体却像芭比娃娃。还有一些画面裁切,让片子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但除了删减/裁切镜头外,本片的每一分钟我都很享受,特别喜欢很多段空镜头,配上川井宪次的音乐,让我可以肆意在情感与信息的汪洋中遨游……好的片子就是这样,即使台词简单、画面也并不华丽,但能给人带来厚重的、有层次的感受,反之,如今很多作品,只注重声光电等表层刺激,毫无嚼头可言(最首当其冲的例子:《双影奇境》)。
关于主题,我并不在意押井守真正想表达的,只想在这里简述我接收到的部分,毕竟这对观众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攻壳》探讨的倒不是忒修斯之船的问题,不是“我的躯体全是义体了,我还是不是我?”而是我可以凭借这副义体接触到那么多信息,甚至人造义体都可能有ghost,我还能确定我产生的想法真的源于我本人的吗?我是否很费力都无法维持本来的我?傀儡师给出的答案是,执拗于维持原来的自己只会束缚自己,所以他才想尽办法和素子结合(很像是一些通过自我复制繁衍的生物可能因为基因弱点很容易在遇到某些事项时全军覆没,所以才发展出了双性别繁殖)。而素子虽然一直对自己的存在保有疑惑,但其在片子开头就和坨古萨提及如果一个组织/机体是同质化的,那么这个组织/机体很快就会走向毁灭。可以看到素子潜意识中认可“多样性”的重要,也因此最后她才能微笑着说“我要去哪里呢?网络如此广阔。”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特别是在信息越来越唾手可及的当下,不受他人/外界的影响仿佛已经成为神话。我们要如何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自己认可的价值,如何把握好保持自我和接受新观点的平衡,确实是值得思考的话题。除却自我认知领域,人际交往方面,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所以《攻壳》抛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抛出问题本身就足够了,问题让你找到自己而非找到答案,因此享受觉得困扰的时刻吧,Many Nights a Whisper里如是说道。
最后还想说说素子。说实话《攻壳》也还是男的,比如就素子一个主要女性角色,比如男性角色用光学迷彩无需裸体但素子需要。在义体上直接涂抹光学迷彩确实更能激发读者思考人与义体的关系,但也不可能没有吸引男观众的成分存在,因此素子这个角色必然会成为男性凝视的客体。但很神奇的是,在成为被凝视的客体的同时,我真切地觉得素子是非常有主体性的角色,影片对素子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生理期脑海中的杂音、刚睡醒时呆滞的时刻、感到烦躁时去潜水的选择、发现自己要独自应付战车时的恐惧、不顾义体承受能力也要做到自己想做之事的决绝,还有简单、舒适的穿着,甚至仅仅只是大方说出“生理期”这个词(虽然她全身都是义体,照理说没有子宫内膜脱落这回事),都会让你觉得,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一个让你想要了解的人。
虽然这方面我没什么研究,但是《攻壳2》中《傀儡谣》的震撼和《攻壳》中的三首Uta(看到素子义体制作过程配上Uta1的那段影像,我也想要流泪;Uta3———特别是小提琴及女声独唱部分———甚至干听都能流泪)实在很贴合攻壳机动队的风格。所以放一下喜欢的节目Vibration歪波音室的《攻壳机动队》最重要的配乐。此外看到有网友提及HOPICO也做过川井宪次的专题节目,名称是“还珠格格和Fate的音乐是同一个人做的?川井宪次|BGM之神|HOPICO”(BV号:BV1TY4y1M7Jk),也打算有空了找来看一下!
《攻壳机动队》之后还看了押井守的《天使之卵》,也非常喜欢。发现押井守的风格很像我喜欢的游戏风格(《塞尔达传说:魔吉拉的假面》《空洞骑士》《只狼》的风格),在有限的文字(不如说是很少量的文字)里表达深远的况味。很巧的是宫崎英高和Team Cherry好像都曾表示受到过《天使之卵》的影响(甚至《空洞骑士》有致敬彩蛋)。又获得了“好作品的灵魂不灭”这一令人欣慰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