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小步舞曲》
本来想写去朋友家玩的专题,结果拖了一个多月,中途还有一些想发嘟嘟但没来得及记录的事,干脆写成合集好了。
喜欢去朋友家过夜和喜欢住宾馆的理由是一样的——能够待在不熟悉的地方!还能远离家人,不要太完美。
在路上还做了心理建设,告诉自己不能用面对网友的状态面对同学。网友更接近完全出于个人意志结交的朋友,相比之下,同学的结识受环境影响更多。还发了条嘟嘟,感叹同学只会对工作、恋爱这种“人生大事”作出机械的反应,即认为找到工作、谈上恋爱应当“恭喜”,辞职、失恋则应奉上“安慰”,虽然事实可能完全相反。但网友不一样,网友是可以真正交流的,能够注意到你的真实想法和微妙情绪的。和这样的人交往之后,再也不想用“社交礼节”束缚自己了。
不过有些出乎意料,和小周待在一起的两天基本话头没断过,虽然基本围绕工作、恋爱(特指她的恋爱),但不无聊,对我来说好像和听映后差不多,都是加深对自己不熟悉事物了解程度的机会。另一个发现是,虽然我自认为自己对见面的需求很低,毕竟距离好不重要、人和人心意相通就不会孤单,但和小周粘在一起,没时间刷嘟嘟、回消息的感觉也很好。
到小周家第一件事是参观了她的房间,虽然房间面积不大,但因为我东看看、西摸摸,还一直提问,所以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参观完!拍了一些我喜欢的角落,感叹把特定的、与我无关的空间布置成自己喜欢的、充满个人生活气息的地盘真是一大乐事。
可爱的《魔女宅急便》镜子
小周在墙上贴了明信片、男朋友送的花制成的干花,冰箱上有旅游带回来的冰箱贴,配合沙发颜色的橙色挂毯,小熊形状的全身镜……我想着,如果我自己住,乔迁礼物必须是Spike的红色剑鱼模型,墙上贴友友送的游戏历史地图海报、在slo买的《锈湖》丙烯画,把和tu逛集市时买的漂亮杯子用起来,还要安装一块小白板,能随时在上面乱涂乱画。
中午吃了她楼下饭店的烤鸡、意大利面,因为都十分饥饿所以连烘烤过的免费餐前面包都惊为天人,花了钱的主食反倒一般般,意大利面的番茄酱溅得到处都是,又陪着她回家洗裙子。
我几乎不和朋友逛街,一般出门都有明确目标——看电影、看展览,更常见的是只有约一顿饭的时间。逛街在我心中是那种,经常待在一起、有很多时间相处的人们才有资格从事的“无意义”活动,所以和朋友逛街是很新奇的体验。
和小周在Gentle Monster试了墨镜,在Le Labo闻了好几种香味。拉着小周去了茑屋书店,她第一眼也把“茑屋”看成“鸢尾”。进去后没怎么看书,主要在商品展台逛了逛,感叹茑屋物价的昂贵,看完去旁边咖啡厅点了一杯小花生牛奶、一杯抹茶拿铁聊天。在此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闺蜜下午茶”有什么好吃的,但当天听小周讲婚恋规划、共友的恋爱动向倒听得津津有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所以别人多么幸福、找到了多么好的另一半都与我无关。
吃完晚饭去Movie Movie看电影,我心心念念的“百系”电影院。百老汇你知道我有多么想你吗!看完电影照例去了库布里克,买了一本小小漫画书。去年五月买了法国影展定格动画电影的票,答辩后立马敢去看电影,结果被紧急召回(答辩秘书说宣读结果时候所有学生必须在场),不得不让司机开回学校,就此百老汇成为了我的遗憾,每次看到公众号推文底部写着通地铁了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一阵叹息。但就这么让我心心念念着也不错,想念在记挂着当一阵风的感觉。
MM和Kubrick
回去后一起唱歌、喝小周特调香橙金汤力,才发现口感层次丰富的鸡尾酒特别符合我的喜好,只不过之前喝到的都难喝而已,酒放得太多。录了《太聪明》和Good Riddance——这首一直想在我辞职不干的时候唱双人版的,没想到先推出单人版本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问我要录音!没玩过《哈迪斯》的暂时不能提供后一首的。
睡觉前和小周一起躺在床上聊天,这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活动。黑暗的环境和安静的空间能够提供一种非常有利于沟通的氛围。也许是因为不用注意对方的动作和表情,所以对声音里的情绪格外敏感。因为盖一床被子,我很注意和她之间保持不远不近的物理距离,但心与心的距离会比白天缩短很多。她好几次提到觉得有些oversharing了,我也回答了几个在外绝对不会说真话的问题。可惜是夜晚限定。
其实很想隔段时间就摇摇对方的身体说“别睡觉、别睡觉,继续陪我玩吧”,但是听到了一长段沉默也别过身去选择沉入梦乡。
喜欢这种和某个人一起醒来的感觉。看着对方头发乱糟糟、睡眼惺忪、素面朝天、略显疲惫的样子。原来一个人刚睡醒的和出门在外的样子可以差那么多,因此能够看到那样的她的我也成了特别的一个。
眯起眼睛看她在窗台上化妆,粉尘在阳光里跳舞,我问为什么是先化妆再换衣服而不是反过来,她说好问题,她研究过这个。
一起吃早饭、一起买菜、一起做饭真是非常日常、浪漫的活动!能够了解到对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虽然她不挑食,而我不喜欢的食物又太多)。买来一大袋东西,路上两个人交换着拿。做饭的时候一起挤在厨房里,音乐在播放。互相递餐具、食材、调味料,偶尔需要在狭小的空间里调整站位时需要好好规划。
从超市到餐桌
所以我说我最大的梦想是和某人住在海边,做饭、吃饭、玩、睡觉。
某个周末被LZZ拉去only展帮忙,这次仍然在摊位卖东西。
LZZ的主办朋友在得知我对《博得之门》系列一无所知却仍答应来帮忙后,不解地问“你怎么这么好薅?”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别的地方没有的。
用我的话来说,我是很容易被“创作者之魂”吸引的,用弗洛姆的话来说就是“有能力感觉和思考真正是他们自己的东西”“自发表达自我”的人。这次也遇到了这样一位姐姐。
根据我的观察,散发“创作者之魂”的人类普遍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不少,不是脸长得嫩或者所谓“保养得好”,而是你能明显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和有力的心跳,并且很好相处(与此相反的就是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特别专业的我的同行)。这个姐姐也是,看起来上班好多年,但见到她的第一眼你就会悄悄感叹“她真年轻”。
我被派去她的摊位帮忙,还没插上手,她的妈妈就塞给我一瓶水和一包饼干,很骄傲地说饼干是女婿烤的,上面有游戏角色的脸。姐姐问我看得出来哪一块上是谁谁谁吗?我当然完全不知道。她顶着毛毛躁躁的头发,一边各处找东西、打包,一边挂着大大笑容直呼“忙死了、忙死了”,让我想起一个人打理摊位的Yinan。
手工饼干,用料很扎实
我接到的活是帮助制作硅胶胸肌捏捏。姐姐介绍捏捏的时候自豪地说“这可是可食用可parapara的食品级硅胶”“胸毛是纯羊毛”,我大笑,这可不就是我想要的别样体验吗。我、姐姐和姐姐母亲临时搭建了一条胸肌捏捏生产线,姐姐的妈妈先在“胸肌”上贴双面胶,姐姐把“胸肌”黏到人物卡纸上,再由妈妈在卡纸一侧贴上双面胶,我负责将有图案的卡纸黏上。很难想象我跪在地上干这个,更难以想象姐姐的妈妈会帮她做我带回家都不敢让我妈看到的东西。
胸肌捏捏成果展示
我还抓住机会“采访”了姐姐的母亲(让一个母亲夸奖自己的孩子不需要任何提问技巧),妈妈说姐姐为了准备无料——48页漫画——三天只睡了几个小时,但仍然精神很好,她实在不忍心所以一起帮忙。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丰盛的无料。从绘制到装订都由他们一家完成,除了烤饼干的女婿,姐姐的妹妹也来到展览现场帮忙。很难不被全家人出动支持一位家庭成员的爱好和梦想的故事感动(特别是考虑到无料是高黄漫画,卖的还有胸肌捏捏这一情况)。妈妈还说,姐姐现在在大公司上班,当年的专业是她逼迫姐姐读的,所以姐姐喜欢画画,她也很支持。希望世界上多一些觉醒的妈妈。
顺带一提,胸肌捏捏的手感真的太好了,如果不是胸肌这么没有吸引力的东西,我一定当场激情下单。
还有一大收获是,这场展更坚定了我不想玩《博得之门》的信念,对真人电影画风的游戏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
五一假期看了《乘船而去》,带映后,出席嘉宾包括导演、美术指导、饰演阿涛演员(顺带一提,他片子里不带妆的脸比现场好看不少)。会去看是因为电影主角是少见的老年女性,能带妈妈和外婆一起。觉得和这部电影挺有缘份,刚从德清回来,恰好导演就是德清人,片子源自他的童年记忆,妈妈还中了奖。
周边徽章好漂亮,可惜妈妈没中这个
看的时候最感动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苏灿说“羡慕阿涛哥哥”,羡慕离开家庭、一个人追逐演员梦的哥哥;另一处是片尾的处理,没有渲染死亡的悲伤,也没有美化死亡,毕竟,死亡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一段必将独自经历的旅程。
现在看电影,有映后就提问,有人说话/看手机就提醒。趁着大家都没反应过来,立马举手问导演为什么电影里会有“困不着”(睡不着)、“生毛病”(生病)、“罪过”(可怜)这些普通话里没有的吴语区方言表述,搭配老奶奶过于标准的普通话,会不会有些奇怪?
导演超能答,先说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原汁原味还原方言,但是德清一共就几十万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只有让素人演员学习表演和让专业演员学习方言两种解决办法,考虑到本片主角的情绪丰富,启用素人演员饰演难度大(举了某部我不记得名字的电影,说导演弃用了第一年的素材,且该片主题较为日常,才拍到能用的),只能请专业演员出演。由于演员们开的都是友情价且档期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学会比较标准的方言,所以导演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普通话。但他还是无法割舍家乡方言的元素,所以在台词里设置了我提到的那些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表达。他最后说,即使会有很多争议或者批评,他也不后悔他的选择,这份态度我很敬佩。
在回答关于阿涛是否有回去见外婆最后一面时,导演提及了个人经历,说爷爷弥留之际父亲没办法赶回来,只能打1分钟的电话,因为在国外的监狱里。他回忆中父亲在那一分钟里讲述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记得他说,他们已经承担了内心的谴责、背负了家族的骂名,他不希望没能赶回来的人因为看到他的电影而更愧疚、更自责。
对比四月初《雪豹》的映后,明显能感觉到导演风格差别特别大。《雪豹》的执行导演很腼腆,话不多,两三句话就回答完了好几分钟的提问。面对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方便透露的问题,就会回答直说“不知道”“不方便回答”。《乘船而去》的导演陈小雨则显然有很多话要说,创作生命力很旺盛。在被问及是否会拍“江南三部曲”时说,想尝试的题材特别丰富,比如“广东伏地魔”“非洲XXX”,期待他的作品。
很喜欢新锐导演的长篇首作,特别是以导演的回忆/家庭记忆为原点的作品,比如在资料馆看的《四个春天》和《小伟》,饱含深情,像捧起泉水饮用,和大导演成熟作品的感觉截然不同。我觉得时常回忆并且认为记忆里的某些东西很重要、必须要呈现/表达出来的人是很温柔的,而“不忘昨日的来处”才能“认清明日的去路”。某种程度上我更喜欢前者,即使生涩但很有个人印记。如果我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的,我希望能留下这样的东西。
最后偷偷播报好消息,要去北京了!估计我爸妈都很不解为啥我那么要去北京,其实是因为在北京经常能一个人跑来跑去,所以容易对这个地方产生感情。一个人的时候有很多精力可以分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会变得敏锐且深刻,所以觉得在北京我的灵魂烧得最旺,希望这次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