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回家的高铁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想起我在资料馆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于是决定写这篇时听《薄荷糖》的OST。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去北京,我给过的理由不少,但其实只是一时兴起而已。总觉得开一片新地图,就能发生新奇的冒险故事;去到和家乡完全不同的城市,就能长出和原来的我截然不同的自己。这两年虽然考试/作业全是应付,专业水平不进反退,甚至和导师也只在签毕业材料时私下见过一面,但我觉得很值。我对自己很满意。
借用学妹的话,刚入学时,觉得这里「地方狭小、空气稀薄」,不参加些有趣的活动简直活不下去,也真被我找到了一些。
在看理想FM的播客节目「215.蹭课、实习和做志愿者,那些被奇妙缘分勾连起来的人和事」得知的这个项目。主人公星妤学生时代丰富的经历给予了我很大的慰藉,我觉得不能被限制在这块四四方方的土地里,于是关注了海淀医院及协和医院安宁疗护的公众号,并卡着DDL报上了协和安宁疗护志愿者项目。
加群之后发觉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项目,或者说协和及荣基金是真的想推广安宁疗护,而不是为了打响知名度、避税或者别的什么。要成为文职类志愿者,需要完成一定课时的学习包,而如果想要真正为病房中的病人及家属服务,需要完成初阶、中阶和高阶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涵盖病房实践、线上讨论和期末考试。我只学完初阶和中阶,前两阶的课程主要通过线上学习及小组交流分享的形式进行,虽然没有进过安宁病房,但我所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已经远超预期。
一开始觉得安宁疗护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只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死」或「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这些正确但空泛又虚弱的概念。后来发觉,安宁疗护背后的理念,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适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尊重任何人,特别是弱势人群。处于弱势地位之人的声音是值得被听到的、情感是需要被重视的、精神需求是应当被满足的,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而已。同样重要的是尊重自己,允许自己存在负面情绪,允许自己不快乐,并找到自己和悲伤共处的方式。
除了学到的内容之外,当时的组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学习模式是,每周看一到两个专题的网课,周末线上会议时先由两三位主讲人总结、拓展专题内容,再是大家自由讨论、发表学习感想。记得我们小组组员年龄、职业构成都非常丰富,有时被课程主题触动,大家会分享个人经历、遇到过的困惑,关于病痛、亲人、自己的身体等等,说到动情处会声泪俱下——并不代表着脆弱,而是真诚。
找到一些当时写的:
2021/10/30
今天是进入正式二阶学习前的启动大会,一群人一起学习很激动人心,大家都很有力量(全队一个男的都没有)。二十个人的学习小组里有自学心理学并且考出了国家社会工作证的全职妈妈、有75岁了还想为患者服务的前护士奶奶,有曾经是医生后来到“退居二线”到药企工作但还是想回到临床做点什么的阿姨,好几个是在协和医学院念护理的学生和经常要看护病人的社工/护工阿姨,还有经历过失去亲人之痛的朝阳群众。大家来这里的目的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渡人渡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希望自己能学会如何面对死亡。其实我觉得重点是后者,因为我相信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获得的东西会远远比你付出的多。
2021/11/22
越看越觉得,这个安宁疗护,其实跟《入殓师》很像。不是在讲要怎么死,而是在讲要怎么好好活着。如果执念放不下,际遇不接受,再减轻身体上的痛苦还是痛苦;道歉道爱道谢,如果这辈子从来都没做过,怎么可能临终突然就会了。
2021/11/27
在我看来,安宁疗护所强调的善生善终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对人真诚/对自己坦诚,二是接纳。 真诚:道谢、道歉、道爱、道别,你用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一个人,并且你有勇气真诚待人———因为有时候真诚是有很大风险的;坦诚地对待自己的情绪,在自己开心的时候不担忧我的开心是不是马上会溜走,在自己悲伤的时候,不责怪自己为什么要悲伤。
先打广告,费那奇7.28-7.30要在上海展映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早鸟开票|费那奇动画之夏·2023上海站。
这是我在北京参与过的最喜欢的活动,不但做观众还当了现场执行志愿者,结果因为片子太有意思经常扔下工作去看放映(不要学习)。
前几天做梦,梦到和动画创作者一起参与映后访谈,创作者问「为什么大家会喜欢动画片」,我抢过话筒回答「因为动画片充满想象力,真人片无法不专注于真实存在的人和场景,动画片则完全不同」(好没营养的回答)。我看得不多,目前觉得动画短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各式各样的画风、材质以及天马行空的故事内容,而不需要(特别)考虑市场及受众的独立动画作者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个人表达,在短时间内把个人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我光是能看到有人在做这样的事,就十分满足了。
除了活动本身十分有趣之后,也遇到了很多可爱的人。即使是一面之交都值得被我珍藏,偏偏还有不少见了两三面或讲了不少话的,真是我最成功的一次社交。
找到了跟朋友提起这个活动的时候说的:
这个展览就是之前提到过,往我一潭死水的生活里投了个小石子的活动。在这里认识了一些朋友,虽然大都不怎么熟,甚至有些只是几面之缘,但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很难不被他们那些“很特别”的地方吸引,即使再不联系,也能感觉到自己的某一部分已经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变得“完整”?他们学电影/艺术/动画/计算机,跟我介绍了好多他们喜欢的东西。我终于不用再和人聊作业/实习/求职/考公,感觉久违地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来北京前我是个只看院线电影的人,暑期实习的通勤路上听了JustPod 映画的「01.从上影节聊起:会看院线以外的电影,是成为影迷的第一步」。标题还是太「男」了,只能说是自认为「影迷」的男人所订的影迷标准,但内容确实抓耳,于是到北京后下定决心好好利用各种电影资源!
如果让我说我多么喜欢看电影我说不出什么,但让我谈谈小西天的好我能谈出一箩筐。「小西天」,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个很适合做梦的地方。通往小西天的路上有一条转河,我每次路过都会停留。晴天的转河、雨天的转河、托着游泳者的转河……不知道河水会转悠到哪里去。
晴天的转河
阴天的转河
雨天的转河
资料馆1号厅拥有不管是坐在左后方还是右前方都能得到不错观影体验的大屏幕。第一次来的时候看到两个人坐在资料馆外面的马路牙子上边聊天边消耗饮料,一直很想这么做试试,可惜没有成功。
今年北影节的体验,请看之前写的北京|13th BIFF。北影节后一直在资料馆看李沧东,逢看必哭。
就像我在律所留用考核里提到的,我一直是一个感受不到自己成长的人。经验分享帖里总会提到参加了什么活动/实习/比赛后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但我明明还是原来的自己——一个没有自信可以处理任何状况的半吊子人。
但我今年终于明白了「成长」对我而言是什么。年初的时候玩了《哈迪斯》和《师父》,部分相似的游戏体验是,一开始很容易死,但是死着死着就能打过了,即使操作好像没什么进步。于是我联想到,是不是成长在不经意间已然发生了呢。这便是我在考核时给出的阶段性结论——也许我只是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罢了,或者我的成长还没有累积到能让我感受到那么多。
考核完的周末回了一趟学校,看了风景、见了朋友,一些疑惑得到了解答,觉得这次旅行很有意义。于是,突然意识到,也许成长对我来说,本身就不包括技能,而仅指灵感、观点。换句话说,审了一百份合同之后成为了审合同大师,对我来说只是掌握了某种程序,不会被归类于成长,产生了新的想法、增进对事物和自己的原有认知才是。
顺带一提,考核完被老板刷了,但我对考核表现特别满意,我做了有史以来最棒的15分钟public speaking(毕竟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并且跟老板直说了自己的想法。
两年前写毕业真心话特辑(一)(我现在都不好意思看),主要在感谢本科朋友们,在我甚至都没有许下与友情有关的愿望时,就得到了那么多。如今偶尔和朋友聊上几句,仍能哈哈哈一整屏,仿佛回到了在操场绕圈吐槽的夜晚。
我现在十分确信,学生时代最珍贵的事就是认识了一群能给我带来快乐和灵感的朋友。
虽然这两年在学校里新朋友认识得不多,但一方面和老朋友保持着联络,另一方面还发现并下载了不少网友,真好!总觉得这么说过(很多次),但还要说,我由于脑回路原因不是很能想起来主动找朋友聊天,所以大家能想起我、私戳我,甚至很久不联系再说上话仍不觉生疏,我会觉得很开心。未来我也要多多找大家玩!
虽然现在由于commento一个月9刀开不起评论区,但我会努力攒钱的!请朋友们多多做客(未来多多评论)吧!请和我保持联系。
为什么标题是「成为他们不希望你成为的人」呢?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只知道有很多人会希望你成为对他有用或听他话的人,不用因为他的期待而做那样的人。如果这种期强烈到让你无法忽略,那不要成为他期待的人。
我其实思考了很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本专业的「成功人生」太过相似,没法提供什么可能的路径。又没有在自己的实习经历中感受到「与人接触」的实感,即使处理了带有「首个」字样或大额标的的案件也没有什么成就感。偶尔看到一些「转行」案例,可似乎要做到创业大成功或导演周杰伦的MV这种程度才能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不是这样的吧,这不又回到了通过获得的成就来证明自我价值的逻辑上了吗?
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两年没有找到答案。甚至连判断标准都没有找到。虽然经常说不想做本专业相关工作,但之前一直分不清是因为觉得工作太辛苦所以逃避,还是真的不想做。答完辩打了《蔚蓝》,又是一次次死(怎么今年好多游戏都这样),但却毫不烦躁地一次次重复。爬到塞莱斯特山顶端的时候我明白了,只有不停地死却仍想不断重来的「苦」,才是值得吃的。不过其实,那也跟「苦」无关了。
于是目前我的对策是,先好好干活,能靠自己活下去,在此期间保持疑惑、保持追寻的态度,总能找到我想做的事吧。即使到头来发觉自己干得很普通,还不如干本专业的活,那也不是白费。
此外,小小的愿望是即使上班吞噬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能保有一些兴趣爱好,最好学学日语(虽然已经从零开始到五十音图四五六次),打破我的半吊子人魔咒。
毕业典礼时我心中觉得有些伤感,本科时抱有的期待只是美好的想象,现实如此苦涩。但及时这样,也许更应该说「不管怎样」?希望最后能抵达「想成为的人」。